Portrait Corridor 《肖像走廊》

2023, Inkjet prints, sound recording, Set of 50 pieces

《肖像走廊》是2022年七至九月期間,在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藝術駐留期間進行的計劃。記錄共同居住在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(Fridericianum)人們的肖像和他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,並於五年後,下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期間送回給他們。

科學家說人類是群體生活的動物,抱持後驗主義的思潮所以要來場實驗,去經歷一切無法更寫實的日常,去住在一起、去洗碗煮飯、去打掃聊天、去定義朋友的界線、去看看這一切集體經驗是否成就與失敗什麼。照片說它是一種歴史的意義,你無法聚集那五十天遇見的人,但它可以,所以我去拍照,去拍那些不可再重現的、那些快將逝去的景象人事物。走廊的照片是門打開後的事情,你可以隨時進場,當人踏進門後,便是集體的開端。

我又再次重看這些影像,撇開朋友的關係,帶著既陌生又抽離的狀態。卡塞爾文獻展50天的駐留計劃,最終延伸成90天。還記得那時候有一張「幾代蜘蛛人互相指住大家的姿勢」的迷因是形容我們在離別時說服大家延長停留的時間。到底是什麼在牽引彼此?第一次碰面永遠是美好,離開也能更了解一個地方的人和事。卡塞爾文獻展後,我在很多不同場合重遇他們,曾拜訪他們的集體空間、在不同計劃共事。雅加達好學校的熱帶雨林音樂節、歇斯底里的特定場域雙年展、台灣攏共普攏共的展覽、穀倉在悉尼和河內共居的駐留,一切都歷歷在目,明岳跟我打趣說我是穀倉延續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回想所有事情的起初,我帶著快過期120的正片菲林和雙鏡相機和一顆赤子之心便來到卡塞爾,入住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的四十多張碌架床之中。入住後,我們便成為展覽的一部分、穀倉作品的一部分。我們住在卡塞爾展場內,進內時需要經過一道私密而隱蔽的走廊,走廊牆上貼滿居住在內的人的肖像,讓我們分辨駐留的人和互相認識,記下大家初到貴境的樣子。

是次影像計劃呼應走廊牆,拍下在卡塞爾文獻展駐留的人即將離開的肖像,並邀請他們分享最深刻的事情。記下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東西 — 一群集體共居、共學的實驗品,以及大家經歷的故事和感受。所有底片回到香港沖曬,當中有重覆、缺陷,有些重曝的照片剛好也是同一集體,從80張影像中篩選出50張影像展示。

每人的駐留限期不同,短則一天,長則三個月,大家的期望和任務也和有不同。人來人往,活動、對話日新月異、各自醞釀,每人也只感受卡塞爾文獻展的一部份。影像和聲音於我是一種純粹的歷史意義,我卻執迷於這一對一存在的憑照。觀者可以從肖像與空間的連結、錄下的口述故事去閱讀什麼?一個集體之所以成為穀倉聚在一起有什麼的原因?日後會發展出怎樣的共學生態系統?